创新资金应奖励研发主体而不是“组装车间”

近年来,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,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都以各种名义设立了创新基金、创新资金,以扶持各自领域的创新活动。从光伏产业到新能源汽车再到人工智能产业,政府可谓耗资巨大,但大量的资金投下去效果如何?最終形成的是同类产业、同类企业一哄而起,从而导致大量的产能过剩、互相残杀、简单复制。由于缺乏核心技术,一段时间后这些企业烟消云散,留下一堆“破铜烂铁”,政府大量的资金打了水漂。

在楼宇经济领域,也出现了许多“十佳楼宇”“星级楼宇”“等级楼宇”之类的评定,但真正的效果真的不敢恭维。为何许多地方政府“扶持什么死什么”,以致出现“政府让你养猪,你就养鸡”的哀叹呢?一言以蔽之,就是中央的精神到下面逐渐走了样,许多做法都是官员“拍脑袋”想出来的,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,上不接“天线”、下不接“地气”。一些政府官员甚至只顾着把资金分下去,至于这些资金该用在何处、怎么用、该产生什么样的收益,就没有了下文。这些年各级政府花在扶持企业的资金加在一起,总量还是不小的,但都分散在各个部门手中,又像撒芝麻一样撒向企业,没有形成“聚指成拳”的力量。有些地方还出现不缺资金的企业偏偏有多个部门的多头扶持,真正缺资金的企业却等不来资金的情况。

许多时候,政府的扶持政策一出台,响应者中不乏冲着钱而去的,这一点从申请项目的企业名录中就可以看出来,许多“土豪”摇身一变成为高科技企业的“化身”。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,大量的软件公司不惜重金去开发游戏软件,却很少有企业去开发工业用软件,如CAD、CAM等设计、制造用软件。可想而知,像这样以赚钱为目的、以挣快钱为目的的创新,对国力并不能带来本质上的提升。像这样的人去搞科技型企业,像这样的企业去引领新产业、新技术、新动能,不失败难道会成功?做科研是需要有情怀的,不能以盈利为最终目的。深人调研一下你就会发现,许多企业以创新的名义申请了资金,干的却是“组装车间”的活。无论是新能源汽车,还是人工智能产业,许多企业从国外引进一点核心零部件,从国内购买一点配套部件,搭个简易厂房就开始生产,这从何谈科技?这怎么算创新?由于缺乏核心技术,企业的命脉始终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,一旦国外禁止出口核心零部件,企业就会马上倒闭。中兴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。

虽然中兴、华为事件深深地刺痛了国人的心,但事实上,我们的原材料、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例子比比皆是,这等于有一根绳子始终套在我们的脖子上,只是何时收紧的问题。独立、自强首先要不受制于人,得有自己的一套东西,这就是研发的力量。对于有的企业来说,由于政府的资金来得太容易,“崽卖爷田不心疼”,反正是政府的钱,不花白不花,花了也白花。可以肯定地说,如果是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、是自己一分一厘攒下的钱,它们花起来肯定是另外一种态度。鉴于此,政府资金集中扶持的应该是核心技术研发而不是零部件组装,如机器人的心脏、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等核心零部件。这一点要借鉴国家发展军工产业的经验和做法,每年组织一批核心技术成果集中攻关,哪怕把资金集中到一两项核心技术上,花上5年、10年甚至20年时间研发出来,也比搞一些低、小、散的“组装车间”强得多。